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扎着一个长长的马尾,笑起来一口整齐的牙齿,90后的杨哲热情洋溢、活力四射。“我希望尽我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在生命的低谷中走出生活的困境。”近年来,倾心于微公益事业的杨哲,带领她的爱心团队,所做的好事洒在穰邓大地的角角落落。
“喜欢做公益事业,也许和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吧。”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杨哲的眼眶有些湿润。杨哲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她9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母亲在那一年因车祸导致半身不遂,更让人难过的是父亲因母亲的病忧虑过度去世了,那一年小杨哲一下子就长大了。
杨哲和孩子们在一起
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春节有很多叔叔阿姨给她家送去了米、面、油,还有棉被和新衣服,一家人都非常感动,也许做公益事业的种子在那时已经生根发芽。在以后的生活中,只要是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杨哲总是尽己所能,全力相助。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哲走进市区一家爱心粥铺当起了志愿者——帮助粥铺做饭、蒸馍、打扫卫生。爱心粥铺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和流浪人提供免费早餐。“志愿者们不仅在这里免费为大家义务劳动,他们还从家里往粥铺送米、面、油等,我也被大家的行为深深地感动着。”杨哲很快融入了爱心粥铺这个大家庭,自己也经常为粥铺捐款捐物。
由于杨哲毕业于南阳理工学院,文字功底不错,她又肩负起爱心粥铺的宣传文案工作和每日的账目收支工作。“杨哲这姑娘真不错,不仅人长得好看,还任劳任怨,从不说累,是我们粥铺的‘主力军’。”在一起做志愿者的王涛这样评价杨哲。
2016年12月底,由于粥铺负责人家里有事,便把粥铺的工作全权交给了杨哲。不管是下雨天,还是大雪天,每天早上4点20分,杨哲的闹铃都会准时响起,她快速梳洗完毕后,骑着电动车从龙堰乡赶到花洲书院对面的粥铺,和志愿者们一起忙碌起来,以便于6点钟环卫工人们能吃到热腾腾的早餐。
“一个小姑娘每天那么早起床,又走那么远的路,你不害怕吗?”记者问道。“走的时候,还是有些害怕,但一想到有那么多人在等着吃早餐,也就顾不上怕了。”杨哲笑着说。在爱心粥铺做志愿者的一年多时间里,杨哲还和大家一起凑钱,买上米、面、油等物品,去看望贫困户,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鼓励他们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2018年1月,杨哲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假如同村村民家里发生重大事故或疾病,让全乡镇人一人捐一元钱来帮助他们救急,那大家都会自愿踊跃捐款。如果每个乡镇、行政村把身边有爱心的人组建一个日行一善爱心红包群,大家每天往里面捐一元钱。这一元钱不算什么,而对于一个流浪人、环卫工人,却可以买到两个馒头,甚至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一元一元积少成多,它就可以去帮助本村最需要帮助的人和家庭。
说干就干,2018年初杨哲在网上发出创办微公益的倡议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称赞,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发起的邓州市微公益志愿团正式成立并开始捐赠。
附近的几个镇也先后建起微公益平台,对各乡镇微公益平台收到的善款,杨哲会统筹使用,主要对孤儿、弃婴进行长期微助。虽然每个人捐赠的数额不多,但还是需要杨哲一一登记造册,每天收到的捐款和账目支出情况,杨哲也都会在微信群里一一公布。
“我们对孤儿的帮助是每个月给其100元的生活帮扶,也许大家觉得100元真的不多,但是在需要帮助的人那里,是能解决他们很多生活难题。”杨哲说,以前没真正走入公益事业时,真不知道有那么人需要帮助。
陶营镇肾衰竭病人文军在患病后,微公益平台及时送去善款504元;龙堰乡胃癌患者李改云在病床前收到微公益平台送去的520元善款……钱虽不多,却让受益者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李清是龙堰乡沈庄村人,今年11岁,上小学六年级,也是杨哲的帮扶对象之一,她在日记中写道:非常感谢好心人对我的无私帮助,虽然我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但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杨哲说:“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状况和他们那种渴望亲情的眼神,我都觉得自己不能停下脚步,必须认真把这项公益事业做好,让更多的孩子或者困难家庭得到帮助。”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微公益慈善平台的创建不仅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微公益活动中去,也为大家提供一个表达爱心的平台。“虽然捐款都是一元二元,但爱心没有大小之分,我也在帮助别人中体会到给予的快乐。”志愿者丽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自市微公益志愿团成立以来,共接收志愿者捐赠7252人(次),救助孤儿、弃婴23人、意外事故和大病救助12人、发放救助金14692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