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政府“三夏”生产会议要求,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提高秋作物生产水平,特制定本技术意见。
秋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底线思维,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坚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促进秋作物生产转型升级;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在作物布局上,坚持适应性种植原则,宜粮则粮、宜经则经,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在品种结构上,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商品性和市场竞争力;在栽培技术上,普及推广绿色化、机械化、精简化等高质高效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二)、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立足区域优势,因地制宜、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巩固籽粒玉米压缩成果,稳定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大豆、红薯、谷子等杂粮杂豆种植面积。推广种植高油、高油酸花生品种及高蛋白、高油大豆品种。推广玉米间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等)轮作倒茬种植模式,以提升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发生,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打造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业效益。城镇近郊和有加工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甜玉米、糯玉米、水果玉米等鲜食玉米。草畜养殖优势区的林扒、桑庄等乡镇,推进种养结合,发展青贮玉米和粮饲兼用型玉米。构林、刘集、都司、十林、张村、夏集、白牛、张楼等大豆优势产区,积极示范小麦—玉米—大豆轮作倒茬或玉米—大豆带状种植技术,千方百计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大豆有效供给。腰店、汲滩、文曲等水浇条件好的地方,以稳定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为主,推广籽粒机收玉米品种。九龙、彭桥、高集等雨养农业区种植高粱、红薯、谷子等耐旱作物。引丹灌区,引种优质水稻,示范推广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积极发展涉水农业,探索稳粮增收新途径。在刁河,湍河、赵河、严陵河等河道流域内,重点发展高油酸油用、食用小果型优质花生。在人多地少劳力充裕地方,种植绿豆、红豆、豇豆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八九月份前茬收获后、霜降之前加种一茬土豆,实现一年三收,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积极示范绿豆、红豆、豇豆、高粱、谷子等小杂粮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小杂粮规模化生产之路。
(三)、抓好关键技术模式落实
1.玉米免耕节本高效生产技术。抓好玉米单粒铁茬播种、种肥异位同播、机械化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示范推广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技术,以机械化代替人 工,简化田间作业环节,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实现玉米轻简高效生产,提高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广青贮玉米、鲜食玉米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2.大豆免耕节本高效生产技术。选用“双高”品种,采用种子包衣技术,应用高质量播种机,提高播种效率和质量。因地精确施肥,因苗合理调控,开花结荚期防旱排涝,巧施叶面肥,及时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完熟期机械收获,实现绿色节本高效生产。
3.红薯起垄栽培节本增效技术。推广种植脱毒红薯,从根源上减少病毒病危害。推广应用机械起垄、收获配套高效生产技术。落实配方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科学化控技术,加强红薯茎线虫病等绿色防控。提高单产,实现节本增效。
4.花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落实优良品种、适期播种、轮作倒茬、深耕深松、起垄种植、防旱排涝、控制旺长、后期叶面喷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收储与风险防控。推广花生机械化高效分段收获及荚果干燥技术,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在花生成熟期,要根据天气预报情况,抢晴好天气及时收获晾晒、低湿储藏,防虫害和黄曲霉毒素污染。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同构”,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广优质花生集中连片专种、专管、专储、专用模式。抓好高油、高油酸花生规模化生产基地与油品、食品龙头企业产销对接。
5.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一是“三化一定”栽培技术模式。做到品种优质化、育秧规范化、全程生产机械化和精确定量栽培,并做好病虫害绿色防控。二是“水稻+”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选择优质水稻品质,在稻田开展虾、鳅、蟹、鸭等渔禽养殖,落实水稻绿色栽培,实现“一水双用,一地双收”。三是水稻免插秧轻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模式。选择适宜免插秧直播、穗粒并重型的优质早熟中稻品种,麦后及时播种,播后及时上水,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和水肥管理,适时收获。
6. 绿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倒茬,最好与禾谷类作物倒茬,一般相隔2~3年。选择优良品种,适时、适量、适深播种,机械一次性收获的应推迟到6月上中旬播种, 缩小分枝和主茎豆荚发育的差异。 亩播种量1.5~2.0千克,播种深度在3~5厘米为宜。播种后对播种墒情不好的地块,要及时镇压。加强田间管理,看天看地看苗情按需浇水施肥,科学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颗粒归仓。
7.高粱栽培技术
(1). 选择品种及种子处理:选用辽杂19、辽粘3号、冀酿2号、红茅6号等品种。播前选择晴朗天气晒种3~4天,播时进行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
(2).抢时播种: 6月上中旬抢墒或造墒播种。亩播量1.0~0.75公斤。播深以3~4cm为宜,播后镇压保墒。
(3).加强田间管理:3~4片叶时间苗,5~6片叶时定苗。结合间定苗松土和除草。拔节后结合追肥进行1~2次中耕除草。
(4).进行化学除草:高粱对许多化学药剂敏感,应用时注意。除草多在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38%莠去津l80毫克,或用72%都尔乳油75毫克+ 38%莠去津100毫克,兑水30~40公斤,喷洒土表。
(5).合理施肥:夏播以追肥为主,拔节后追施一次氮肥,每亩施6~8公斤纯氮。春播地块可在整地时每亩撒施30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
(6). 防治病虫害:主要病害有纹枯病、褐斑病等,虫害以蚜虫和桃蛀螟最为严重,应重点防治。蚜虫亩用10%吡虫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兑水40公斤喷雾;5月下旬-6月上旬一代螟虫的防治:用18%杀虫双水剂200ml/亩或科诺千胜50克/亩,兑水40公斤从上向下喷雾,以心叶内装满药液为度,高粱穗期螟虫药剂选用蔬丹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科诺千胜50克/亩,或18%杀虫双水剂200-250ml/亩等药剂,加10%吡虫啉10-15克/亩,兑水40-60公斤/亩喷雾防治。
(7).适时收获:粒用高粱最佳收获期为蜡熟末期穗部90%的籽粒变硬,手掐不出水。收后经2~3天晾晒后脱粒,含水量小于14%即可入库贮存。
8、谷子简化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播前晒种2~3天,用药剂拌种防治谷子病虫害,推荐选用豫谷18、冀谷31、济谷20等品种。
(2).机械播种:可选用谷子精量条播机,亩播种0.75~1公斤。播种深度3~5厘米。
(3).施肥:①基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肥,结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②追肥:氮肥在拔节始期和孕穗期分两次施,最迟必须在抽穗前10天施下。
(4).水分管理:拔节到抽穗,为水分敏感期,遇旱及时进行灌水。
(5).适时间苗:3~5叶期间苗、查苗补缺,每亩保苗4万株左右。选用抗除草剂品种冀谷31等时,可喷施配套除草剂拿扑净80~100ml/亩进行间苗。
(6).防病治虫:①白发病: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干净彻底,并掩埋或烧毁病株。②谷瘟病:发病初期,用40%克瘟散乳油或者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防治。③锈病: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第防治。④纹枯病: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防治。⑤钻心虫:用5%氯氰菊酯乳油防治,兼治红叶病。⑥粘虫:3龄以下时用90%敌百虫晶体或20%氰戊菊酯乳油防治。
(7).适时收获:蜡熟末期或完熟初期进行收获,此时谷子的茎秆略带韧性,下部叶片变黄,上部叶片呈黄绿色,谷粒坚硬。晾晒后入库贮藏。
(四)、加强指导服务
秋作物生产时间短、任务重,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各乡镇、各涉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到位。
1.持续开展“百人包百村”、“百站包万家”科技服务行动。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技术服务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并主动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效对接,实施精准服务。根据专业优势和技术需求,确定服务内容,构建“专家--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小农户发展。
2.科学防灾减灾。秋作物生育期短,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夏播期间降水偏少,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树立抗灾播种保秋的思想,早谋划、早着手、早准备,及早制定防灾预案,强化防范措施,确保夏播顺利进行。
秋季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各乡镇一定要做好防灾抗灾救灾预案,做好物资、技术准备。同时,要积极宣传农业保险在农作物种植上的兜底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提升抵御灾害风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针对我市秋作物收获晾晒期间阴雨天气较多的情况,引导社会化服物组织,加快烘干设备应用,降低谷物霉变的风险。一旦有灾情发生,指导群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
3.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各涉农部门要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根据生产需求,调配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供应,以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深入开展“三夏”生产农资专项打假行动。组织开展农资质量抽检,清理整顿市场主体,推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通过建立健全农资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农资市场环境持续净化。
邓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