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早上5点,突然下起了小雨,卢景策猛然间想起,昨天下午他为帮扶对象张志满订购的1300多捆麦秸秆在地里还没有运出来,那是张志满用来养牛的饲料。
卢景策今年49岁,是城区三初中学区四初中校区政务主任。2018年6月28日,他响应全市干部下基层帮扶贫困户的号召,成为市教体局驻张村镇赵家村扶贫帮扶队队员。
在骑自行车赶往张志满家的路上,豆大的雨滴儿砸在卢景策的身上,他的心里既高兴又焦急。高兴的是全村的麦子已经收割完毕,下雨后可以有个好墒情,有利于夏种;焦急的是如果雨下大,1300多捆麦秸将会被淋湿、发霉,不能作为养牛饲料,钱就打了水漂。
“志满,快开门啊!下雨了,咱们赶紧到地里把麦秸运回来。”来到张志满家,卢景策边敲门边喊。
“哎呀,是景策哥来了,我正为这事着急呢!你来的真是太及时了!”张志满打开门后,一瘸一拐,匆忙地去发动手扶拖拉机。
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村外的麦田里,一个个长条形的麦秸捆静静地躺着,手扶拖拉机挂着一档,喷着青烟,缓慢地往前行驶着。卢景策不停地将麦秸捆往车厢里堆,张志满麻利接过来,垛好、压实。一直忙到上午九点多,麦地里的秸秆捆全部运到了张志满家的饲料仓库内。
“这些麦秸,都是景策哥帮我出钱订的,今年的牛饲料我是不用发愁了。”张志满高兴地说。
原来,今年张志满想扩大养牛规模,需要提前为牛准备饲料,但是家里没钱。卢景策得知后,和他一起去订了1300多捆麦秸秆,并帮他先垫付资金。
像这样帮张志满垫资的事,卢景策已经不是第一次做了。
2018年,卢景策刚到村的时候,在一次跟村支两委联合走访中,他了解到自己所分包的贫困户张志满,因十几年前在外打工时砸伤了左脚,成为残疾人,不能外出打工。家中两个孩子,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小学,妻子在外打工,家庭生活十分拮据,2016年被纳入了贫困户。前些年,张志满为早日摆脱贫困,开始发展养羊,2018年6月养羊失败后,他又想往养牛上发展,但是苦于没有启动资金。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卢景策通过走访得知,张志满不同于其他的贫困户,他有强烈的脱贫愿望,而且还是一位实干家,之前养羊失败的经历,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卢景策便从工资卡上取了3.1万元借给了张志满,并陪着他先后跑了三次购买了7头母牛,目前已有6头母牛怀孕,年底将出生6只小牛犊。
“在志满身上我能感觉到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我相信他一定会把牛养好。”在问起为何会借钱给张志满时,卢景策说,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贫困户的家当成自己的家,把贫困户当亲人,才能做好帮扶工作。
从此之后,卢景策隔三差五就到张志满家,帮助他干农活,料理家务,收拾牛棚,送养牛书籍,帮他提高养殖技术。有时候,张志满在地里干农活,错过了吃饭点,卢景策就喊他到村部宿舍,亲自为他做饭。时间不长,他们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就像亲兄弟一样。
“现在社会,如果不是心里真想帮你,谁会把几万元钱借给别人。景策哥就像我的兄弟一样,时时处处为我着想。”张志满感慨道。
现在,张志满见人就说,自己遇到了贵人,攀上一个好亲戚,一定要靠自己双手脱贫,不给兄弟脸上抹黑。
2018年底,张志满家因为发展养牛产业,他妻子在外打工,加上地里的收入,符合贫困户退出条件,被张村镇评选为“脱贫之星”,光荣的脱贫了。
卢景策作为张志满的帮扶人,并没有因为他脱贫了,而放弃对他的帮扶,还是一如既往地帮扶着他。
“我觉得,不能仅仅满足于让贫困户脱贫,对于有能力发家致富的更要大力支持。今天我帮他们走上致富路,往后他也会去帮助别人,大家相互帮助,这样社会上就不会再有贫困户,就会实现全面小康了。”卢景策说。
这几天,卢景策和帮扶队员正在多方协调,为张志满办理小额贷款,支持他把养牛事业做大,使他不仅脱贫,还能致富,为村里其他贫困户树立一个榜样。
今年麦收后,张志满告诉卢景策下半年想扩大养牛规模,再购买一头公牛和三头母牛。卢景策就鼓励他及早囤积一些牛饲料,并陪同他一起去搞价、采购。在付钱时,张志满因麦子没卖,还缺少2400元,但是对方又不想赊账。卢景策拿出手机利用支付宝帮张志满把1300捆麦秸买了下来。谁知,第二天5点多,天空下起了雨,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采访中,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峰告诉记者:“教体局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五天四夜在村,把村当作自己的家,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像一家人。特别是卢景策把贫困户当自己的亲人,工作踏实、热情,在群众中口碑很好。”
“能投身扶贫工作,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历练,感到很荣幸。我觉得,作为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到自己的责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脱贫攻坚也就没有那么难了。”采访结束时,卢景策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卢景策用自己的行动,真心扶贫,赢得了群众的爱戴。他也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风采。以自己的青春热血,谱写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壮丽凯歌。
|